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绝不会不认你。” (太26:35)
有的小孩子在打碎了杯子或碗的时候,会用手把眼睛蒙起来,这种天真的做法会让大人感到可笑。其实,孩子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否认。
否认( Denial)指人无意识地忽视不愉快的想法、感觉、愿望或现实,或将其排除在意识之外,其作用是解决情感冲突或减少焦虑。
有时候妻子或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的丈夫不忠的,因为她不愿意相信自己对丈夫已经失去吸引力,那是对她自尊的伤害甚至摧毁;也有人在被告知亲人离世的消息或者自己患了绝症时的第一反应是否认:“不可能” 等,这些都是否认的表现。
在圣经的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防卫机制在人心里工作。
有人把耶稣治好的那位生来瞎眼的人带到法利赛人那里,那些法利赛人因为这件事起了争论:有些人(甲方)认为耶稣是罪人,因为耶稣是在安息日医治了那位瞎眼人的;但另一些人(乙方)则认为罪人不可能行这样的神迹、治好生来瞎眼的人。他们双方意见不一,就问那被治好的人如何看耶稣,结果那人说耶稣是先知。(约9:16-17)
那人这样回答是有根据的,因为他经历了耶稣的神奇医治,于是同意乙方的立场,但这给甲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焦虑。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他们把那人的父母叫来询问,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从前是瞎眼,后来才能看见的… ”(约9:18)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果那人不是从前瞎眼、后来才看见的,那么他就不是耶稣治好了的,耶稣也就没有行神迹,这样就能驳倒乙方的观点,他们内心的焦虑就能除去。这正显明他们心里对现实的“否认”。
在被捕前的晚上,耶稣与门徒们吃逾越节的晚餐。他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彼得回答他说:“即使众人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跌倒。” (太26:31-33)想象一下,这是彼得直接把耶稣给怼回去了。他的意思是:“对不起,你说错了,我是个例外!”耶稣看他不信,就接着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这下彼得的压力就更大、内心的焦虑更加严重,因为另外十一位门徒们都听见了,这让他这位拿着阴间钥匙的大门徒情以何堪呢?于是他进一步否认,说:
“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绝不会不认你。”所有的门徒都是这样说。(太26:34-35)
否认不仅指不承认现实,也指否认某个现实会带来的后果。例如犹太人认为服事上帝、遵守祂的命令是无用的:“我们称狂傲的人为有福,并且行恶的人得以建立;他们虽然试探神,却得以逃脱。”(玛3:15)这种态度就是否认悖逆上帝会受到惩罚。
在今天的教会中,有些基督徒虽然信主多年,但生命没有什么改变。当听到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随耶稣的教导时,他们会在心里说:我已经称义、得救了,那些教导与我无关;甚至有人会认为那些是因行为称义的错误教导 。他们这样想,是因为那些教导让他们因自己没有遵守圣经的教导而感到焦虑,于是就通过否认那些教导或否认不遵守那些教导的结果而使自己感到安慰。然而,这种想法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谨慎:当读到或者听到圣经的有关教导而感到内心不安时,要停下来,反省自己的想法、不要否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悔改而不至于自欺或心硬。
九型人格理论认为:很多第八型个性的人从小生活在充满冲突的环境中,他们认为必须显得强大、尽可能取得控制,于是就否认自己的弱点、认为自己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