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却不要犯罪。(弗4:26)
俗话说:人不能阻止鸟从自己的头上飞过,但可以阻止鸟在自己的头上筑巢。这个比方说的是一种人常用而且有用的心理机制:压制,或自觉抑制。
压制,或自觉抑制(suppression)是 一种有意识的努力:1)将令人不安的想法和经历抛诸脑后;2)控制和抑制不可接受的冲动和感觉的表达。换句话说,就是把不想要的信息从意识中赶出去。
尽管意识到了某种冲动、感觉、想法,但人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不沉溺于其中。这使人可以专注于当下的事务,不被每一个冲动或想法分心,也无需在这些冲动上采取行动。
人选择压制,可能因为在某种场合不适合表达自己的冲动或情绪,也可能因为要避免表达自己想法可能导致的后果。例如,当着客人的面,妻子克制住自己对丈夫的某种行为的不满,或者下属抑制了向上司袒露自己真实想法的冲动等。
自觉抑制在遵守法律或公司条例、遵循道德或伦理规范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遵守上帝的教导方面也是必须的。下面是一些需要运用自觉抑制这种机制的圣经教导。
“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8)当男性看到美丽动人的女性时,也许会产生性的冲动。这时,如果他自觉地抑制这种冲动,就能避免在心里犯奸淫了。
“生气却不要犯罪。”(弗4:26)人生气的时候,往往会被怒气牵引而采取犯罪的行动,如谩骂甚至动手伤害对方。尽管人很难不生气,但生气之后人可以自觉地抑制骂人或者打人的冲动。
“一句坏话也不可出口。”(弗4:26,29)不难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自觉地抑制骂人的冲动。而当人压抑说坏话的冲动时,也就制服了自己的舌头(雅3:8)、在言语上没有过失(雅3:2)。
“你们要顺着圣灵而行,绝不可满足肉体的情欲。”(加5:16)保罗这是在教导基督徒:要有意识的抑制自己肉体的私欲,按照圣灵的引领而行。
“不要熄灭圣灵。”(帖前5:19)或译: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扑灭圣灵的火焰。(新汉语译本)有时,基督徒虽会感到圣灵的带领,但并不顺从圣灵,这也是一种压抑。
人要压制自己的某个冲动、情绪或想法,需要首先觉知到自己的冲动、情绪或者想法,然后再运用自觉抑制,将自己觉知到的内容暂时或长久地排除到意识之外。这样,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人的自我觉知很弱,就可能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或想法,而是不知不觉地被其牵引而采取行动,也就是“随着肉体和心中的意念去做”(弗2:3)。因此,人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觉知能力。
压制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与其相对的是潜抑(r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