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何事上藐视你的名呢?”(玛1:6)
“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个比喻,说的是人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但同时也揭示了人的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愿意忘记过去的痛苦。这种人无意识地忘记自己过去痛苦经历的心理机制,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称为潜抑。
潜抑(repression)是一种基本的防卫机制,指人无意识地将某些欲望、冲动、感觉、想法或者记忆排除在意识之外,以防产生焦虑。潜抑也被称为分裂性失忆(dis-associative amnesia),但潜抑的内容仍然会无意识地影响人的行为。
潜抑的例子包括:妇女完全忘记首次生育时的痛苦,后来又生了许多孩子;儿童受到过虐待,长大后忘记那些往事,却在交友时有困难等。
Burgo博士指出:许多潜抑敌对心态的人对自己内在的愤怒毫无觉知,可这种敌意会偷偷地以隐蔽的方式间接地表达出来,如被动攻击的行为(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拖延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抱怨和顽固地拒绝合作,或者干脆“忘记”去做,而非直接表达愤怒或表现出侵略性。[1]
以色列的祭司是被上帝特殊拣选、专门服事上帝的一群人。他们熟悉摩西律法,知道应当敬畏耶和华,可有些祭司在心里藐视上帝,却对此没有觉知:
万军之耶和华对你们说:“儿子孝敬父亲,仆人敬畏主人;我既为父亲,孝敬我的在哪里呢?我既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里呢?你们这些藐视我名的祭司啊!”你们却说:“我们在何事上藐视你的名呢?”(玛1:6)
这些祭司潜抑了自己对上帝的藐视,因为这种态度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与当时的社会规范。他们没有觉知内心对上帝的藐视,仍然按部就班地服事。然而,这种态度却从自己将有残缺的动物献为祭物的行为(玛1:8)和无意中所说的话中流露了出来:
你们又说:“看哪,这些事何等烦琐!”并嗤之以鼻。(玛1:13)
你们说:“事奉上帝是枉然,我们遵守上帝所吩咐的,在万军之耶和华面前哀痛而行,有什么益处呢?” (玛3:13)
人潜抑自己对上帝的不满,使他们冒犯了上帝还不自知(玛1:7; 2:14, 17; 3:8, 13),这值得人深思和警醒。
耶稣的一个比喻揭示了人潜抑自己不满的心理: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孩子,今天到葡萄园里做工去。”他回答:“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他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父亲大人,我去”,却不去。(太21:28-30)
这位小儿子对父亲的称呼“父亲大人”在原文中是“主”,这显出他对父亲的尊重。虽然他并不想按照父亲的吩咐去葡萄园里工作,可是他不愿像哥哥那样直接拒绝父亲,因为那样会显得很不礼貌,而且会让自己内心产生焦虑。所以,他表面上很尊重地回答“我去,”可实际上他的行为却显露出他内心对父亲的要求感到不满。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嘴上说自己是基督徒,却不遵守圣经的教导,很有可能也是潜抑了自己对上帝的不顺服。
九型人格理论认为:很多第二型个性的人在儿童时期会因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感到自己不可爱,从而潜抑自己对某些需要的觉知,并将注意力转向满足他人的需要,以此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爱。这样,他们就会逐渐感觉不到自己的需要。
[1] Joseph Burgo, Why Do I Do That?: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s and the Hidden Ways They Shape Our Lives (Chapel Hill, NC: New Rise Press, 2012), Chapter 4.